首页 > 江门 > 江门特产 >

新会柑

新会柑

 新会区,地处北纬22°5′15″—22°35′01″、东经112°46′55″—113°15′43″之间。位于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部,西江、潭江下游。境内河流属珠江三角洲水系和粤西水系,河道纵横交错,过境河流除西江、潭江两大干流外,还有天沙河、石步河、沙冲河、田金河、4条河。新会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均气温为22.0℃,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0.1℃。多年平均降水量1820.7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731.6小时,占年可照时数的39%。年均太阳辐射总量110千卡/平方厘米。 新会柑核心产区处于银洲湖和西江、潭江“三水相汇”后连接南海,咸水和淡水交界处,灌溉用水能够利用既有海水成分,又有不断的淡水补充的特殊水质,所处的地理环境有三山环抱的天然屏障。北有圭峰山系,东有牛牯岭,西有古兜山脉形成的“峡谷小气候”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产区所处银洲湖有非常好的农业生产基础,水围田大多数为珠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排灌水利十分优越,洪涝不易受浸,而旱灾不缺水。为广陈柑的生产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新会广陈柑农世代传承,在这里种值优质种源的新会大红柑,并利用其制成广东三宝之首的正宗地道新会广陈皮为中国中药陈皮药材独一无二的地位。到2009年,全区种植面积为7000亩,挂果面积为3000多亩。 史料记载,元朝初期,新会柑橘生产已有记载,1347年(元朝至正七年),在外海(龙溪)地方仅陈氏一户便有“甘(柑)子田租十石”,这说明,新会柑在元代已有大面积栽培。《元一统志》及元《南海志》均有柑、桔、橙、柚、金桔、香橼的记载。到了明代,新会陈皮已经开始销往外省。因其品质独特,早在明清以前就已蜚声遐迩,并被列为“贡品”,行销国内外。 新会柑,又称新会广陈柑或陈皮柑、新会大红柑(学名茶枝柑),皮肉兼用,药食同源是新会柑的最大的特色,是广陈柑农在700余年的漫长种值历史中,从芸香科柑橘属大红柑中筛选出来的优秀品种。    新会柑、树矮、枝条细软,果实扁圆形、中等大,果实成熟时,果皮橙黄,微带青,柔韧而不易折断,油胞特大,有浓郁的芳香。柑肉多汁,糖酸比为15:32是甜中带酸的独有风味,每百毫升果汁中含维生素C 34.3毫克,柠檬酸0.76克,可溶性固形物11.13%。 历史上种植的新会柑有大种油身、细种油身、大蒂、高督等四个品种,经过不断的种植总结,广陈陈皮采用品质最好的大种油身来种柑制皮制皮,这也是广陈品质特好的其中一个原因。   地道新会柑全身是宝皮用兼用,药食同源的不可多得的优秀品种,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成柑饼或果汁,但皮比肉贵,其柑皮是正宗地道新会陈皮的原料。其柑络、柑核均可入药。而且其成熟于“最有补于时”。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