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黔南 > 黔南特产 >

牙舟陶器

牙舟陶器

 牙舟陶的历史,可上溯到14世纪下半叶(明代洪武年间)。明王朝大量军队进入贵州作战,并在贵州实行军屯和民屯,将汉文化从江西带进牙舟,同时也开始了牙舟陶的生产。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牙舟陶多次作为贵州陶瓷工艺的代表作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展出。1978年在北京“全国第二次工艺美术展览会”上,中央美术学院陶瓷系主任梅建鹰教授把牙舟陶誉为“全国工艺美展陶瓷展品中最有特色的展品”;1983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旅游会上,经44个国家一千多名代表推荐,“鸡纹双耳罐”被评为旅游纪念品优秀作品,获轻工部发给优秀作品证书及金质奖章;1984年在全国工艺美术品评比中,“方纹奶罐”产品又获轻工业部优秀作品奖;1985年、1986年,“鸡纹双耳罐”和“方纹奶罐”分别获国际旅游奖、轻工部百花奖和贵州省“黄果杯”奖;2006年获“多彩贵州”旅游商品大赛三等奖等;2008年“牙舟陶器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牙舟陶原料有黄泥、白泥、青色泥三种,在制作陶坯时多数采用快轮成形及手工捏法,系典型民族传统工艺,艺人可以根据生活经验和丰富的想象制作出实用的茶 壶、盆、杯子、碟子等生活用品以栩栩如生的马、牛各种工艺品,展现出民间艺人的独特魅力。尤其是使用本地的玻璃釉能自然流淌,在烧制过程中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裂纹(俗称窑变),保持着古朴、深厚迷离的独特风格,可称在陶制工艺品中的一枝独秀。 牙舟陶的釉料就地取材。釉色以玻璃为基础,以黄白、褐色为基调色,几色相互调配可以形成光泽莹润的色调,艺人们在陶坯上绘制花草、鸟兽等,融书、画、刻为一体,互为坠布,相得益彰。 烧制牙舟陶使用的窑子叫阶梯窑,或爬坡窑、梭坡窑,多山势而建,形成一弧圆排形的窑洞,座座相连,将半成品堆放在窑子的泥板架上,泥板架共7层,每层可放10件,根据釉和泥土质量,将耐火差一点先放进窑子,耐火强的后放(靠近火口),然后密封洞口,在第一个洞口点火遇热,温度达到1000℃后,便可以依次添加柴火,温度均匀上升,至20到24个小时后,便可以冷却出窑。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