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上海 > 上海特产 >

曹素功墨

曹素功墨

 据《歙县志》和《徽州府志》记载:曹素功,安徽休宁墨工,继程君房,方于鲁而突起。清康熙皇帝巡视江宁时,曹素功曾六次往江宁进献宝墨。康熙试用后深为赏识,恩赐曹氏“紫玉光”三字。后又用该名制成漱金紫玉光墨。该墨一式10锭,长方条形。每锭长5.8厘米,宽2厘米,厚0.6厘米,重13克。这套墨每锭面上镌刻白岳一景,计有10景。分别是天柱峰、五老峰、罗汉峰、香炉峰、万寿山、紫玉屏、玉屏峰,剑峰、狮子峰、沉香洞。墨背面有阳刻楷书“紫玉光”钤印和落款。文有“古歙曹素功珍藏”、“艺斋主人仿古清墨”、“天都曹素功制”、“新安曹素功鉴定”等字样。通体漱金,墨色如漆,乌黑发亮,质地细腻,坚硬致密。墨面绘画、雕刻生动,重峰叠岩,古意盎然。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其次,香味浓郁。清朝嘉庆年间,朝廷召曹氏进京特制御墨。这在宫廷中自然是件新鲜事,大臣宦官竞相围观。曹氏投放麝香、冰片等料,随着不断地捶打,芬芳扑鼻,不多时整个大殿香气馥郁,久久不散。这就是墨名“金殿余香”的由来。第三,墨迹不腐不蛀。由于墨锭之中加了几种名贵中药材,其馨香之气起到了防腐避虫的作用。曹素功墨用于作书绘画不粘滞,书写后不绉纸,墨迹着水不化,作品久存不褪色,防腐性强,使用时芳香沁人,能提神助兴,为中外书画家所欢迎。 曹素功死后,他的子孙代代相沿,继承祖业,有的并有所创新。为了开拓市场,咸丰年间其九世孙便携带墨具,先迁到苏州,再迁到上海,在老城区南京小东门附近,开了一爿墨店,以店带工,继续制墨。曹氏子孙秉承祖上的制墨配方和经营特点,从职工中选拔谙熟经营之道的经理人才,努力开拓,墨肆逐渐扩大,跻身于上海文房四宝名店之列,并迁到文化用品商店比较集中的河南中路。“徽歙曹素功墨庄”的店号招牌,为谭延手笔。 社会名流和书画家们,为了充分发挥自己的书画艺术特点,很讲究文房四宝的选择。曹素功墨庄重视制墨质量,常根据客户要求,为名家定制墨锭,不少书画家和喜爱书画的名流,都和曹素功墨庄有交往。已故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向曹家定制“鸳鸯七志斋”墨。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及洋务派首领李鸿章等,都曾向曹家定版制墨。据老职工回忆,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每次到上海,大都要到曹氏墨庄选购一些文房四宝,并亲笔题赠“艺林至宝”赞语。 当时,曹家墨肆碰到过各种各样的困难,但他们有一个信念:保住祖业,不“砍”招牌。解放前夕,上海物价一日数涨,市场不景气,墨庄生意清淡,老板与职工苦力支撑,直至解放。 新中国的成立,为百业振兴开拓了美好的前景,墨庄在恢复生产的当年,产量就达13500多公斤,突破了20年制墨业的最高记录。1957年,曹素功墨庄恢复高级墨生产,几百年来一直受人们欢迎的“紫玉光”“苍龙珠”等名墨,又在市场上出现。1958年与上海胡开文厂合并为上海墨厂后,技术力量集中,生产设备较前完备,为发展生产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曹氏墨配方严格,用料讲究,工艺精良,优质书画墨的主要原料是桐油。桐油素称“油中之王”,附着力极强。另外加上麻油、猪油、广胶、天然麝香、梅片、冰片、珍珠、金箔以及其它名贵中药香料,运用传统工艺,共经炼、搅坯、翻凉、描金等十二道工序,历时一年之久,精制而成。素功墨具有以下特点:首先,色泽如漆,黝黑之中泛出微微紫光。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