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苏州 > 苏州特产 >

太湖石砚

太湖石砚

   蠖村石的制砚历史,或据当地传说云出于三国时期;或以陆龟蒙、皮日休诗为证,则说产于唐代;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考之史籍记载,蠖村石制砚最早出现于东汉初年。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南宋范成大《吴郡志》均引用《越绝书》云:“吴人于砚石(山)置馆娃宫”。清顾震涛《吴门表隐》又引东汉赵晔《吴越春秋》记载:“蠖村在灵岩山西,即砚石山,又名石城山”。(按:虽然《越绝书》的成书时间和作者归属向来颇多争议,然目前学术界比较公认的说法是,此书原作者为战国时人,至东汉初年又经会稽人袁康、吴平整理,撰写外传,重新编定。《吴越春秋》作者赵晔也主要生活于东汉前期 ,约为公元 35~ 90年间 ,《吴越春秋》则成书于赵晔生活的最后阶段)。汉代之后,又见于东晋王子年《拾遗记》:“吴郡有砚石山”。魏晋南北朝及唐代暂未见著录。可见蠖村石汉代已开始用于制砚。(按:“砚”字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砚,石滑也。刘熙《释名》: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     至宋代,蠖村砚的制作得到较大发展,蠖村砚之名频繁的见录于宋人著作。北宋苏州人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砚石山,在吴县西二十里,山西有石鼓,亦名石鼓山,……有蠖(山字旁)村,其山出石,可以为砚,盖砚石之名不虚也”。米芾《砚史》云:“苏州褐黄石砚 ,理粗,发墨不渗,类石。土人刻成砚,以草一束烧过,为慢灰火煨之,色遂变紫,用之与不煨者一同,亦不燥,乃知天性非水火所移”。米芾是到过苏州的,元陆友仁撰《吴中旧事》载“穹隆寺(按:穹隆寺建于穹窿山中,在灵岩山西南)有米元章题草书壁,高宗尝欲取去,……”,故米氏所论颇为真切。及至南宋,周必大又在《吴郡诸山录》中记录了蠖村砚:“乾道丁亥(1167)五月……乙卯早,别从母,登舟同济之至崇真宫,相别于阊门,……又数里过木渎镇,遂至灵岩廨院,……长老喜卿来迓,同自响廊过草堂,上琴台,下视川原华丽,太湖数百里在眼中,至远置酒胜集堂,傍有圆照禅师塔,塔临石池,即砚池也,故此山号砚石山。近地别有蠖(石字旁)村,其石可作砚及器用,……”。“丁丑,复还灵岩,初过王知县坟庵,次度贺家岭,又数里登灵岩,后岭下视瓜(石字旁)村,乃凿石为器之所,地本土山,掘之即石云……”     蠖村石是一种太湖地区特有的泥岩,所制砚台有发墨快、不渗水、久贮不涸的优点。地质报告称“早在一千七百年前,人们就在善人桥一带发现了龙潭组海相段泥岩,于是因材施艺,采石作砚.”( 江苏省第四地质队编写《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泥岩(Mudstone)是一种由泥巴及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积岩,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粘土矿物(如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组成,其次为碎屑矿物(石英、长石、云母等),可能含有化石。具吸水、粘结、耐火等性能,可用于制砖瓦、制陶等工业。其组成的矿物成分与澄泥砚原料相似,故在质地、性能、外观上看,蠖村石都与人工澄泥有许多共同点。     众所周知,人工澄泥砚由于煅烧温度以及泥土的矿物成分及添加配料不同,呈现了相异的色彩及软硬粗细不同的质感。那蠖村石为何与人工澄泥如此相像呢?有一种说法似乎可以解释这一问题。据毕钜《藏书砚雕话古今》一文云:“苏州(澄泥石)砚与山西(澄泥)砚在质地性能上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苏州澄泥石表面看来似‘石’,其本质却是泥,这是亿万年前一次岩浆运动使然。不同颜色的太湖澄泥经不同温度的煅烧,便形成了鳝鱼黄、蟹壳青、虾头红三种颜色”(同上)。也即是说,蠖村砚是“天火”所烧的澄泥砚。不过,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蠖村石的岩石成分虽然与澄泥原料相似,但泥岩为沉积岩,是水成岩,它的形成原因与“岩浆运动”没有关系。     关于坑口,在发现的古蠖村砚中,色彩相异,石质粗细燥润不同,有的甚至相差悬殊,它当然也与其他名砚材一样,存在着不同的坑口。也有水坑山坑之别,砚史记载中,一般认为老坑为水坑,新坑为山坑,老坑润,新坑燥。毕钜《藏书砚雕话古今》云“灵岩山之西的吴县藏书,是苏州澄泥石砚的产地,素有‘砚台雕刻之乡’的称誉,砚石资源主要分布于灵岩山、五峰山、马岗山一带,材质以灵岩山西的‘火烧弄’、‘千人坑’为好”(见1992.10《吴县文史资料—吴县工商史料专辑》)。但遗憾笔者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一方有明确题铭的灵岩山西‘火烧弄’、‘千人坑’古砚,五峰山、马岗山一带的砚材特征也不得而知,要分清蠖村砚之坑口,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史料,并求证于当地耆旧故老及老砚工。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