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原 > 太原特产 >

郭杜林月饼

郭杜林月饼

山西民间有一则广为流布的传说。相传清初太原城内有一家糕点铺,铺里有三位手艺高超的师傅,分别姓郭、杜、林。有一年中秋前夕,三人因喝酒误了时辰,使和好的饼面发酵了,为避免东家责怪,师傅们急中生智往发酵的面中掺和生面,并加碱面与油糖做成一种包馅饼。不料,这批包馅饼口味新鲜别致,上市后广受百姓欢迎。从此,这种特殊技艺制作的月饼在市场上流行开来,并成为中秋节独具特色的晋式月饼。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三位师傅,便把三人的姓氏“郭杜林”合称为月饼的名称。 另有民间传说,光绪二十六年,慈禧沿太原、晋中西逃时,双合成老铺曾将郭杜林月饼作为贡品,慈禧品尝后大加赞赏,从此,郭杜林月饼便有了“清廷贡品”的声誉。又据民间口碑与史料记载,民国时期,阎锡山经常派人到柳巷双合成老铺购买郭杜林月饼,其机要秘书孙焕仑亲笔题写了“双合成”店名,双合成老铺将此制成店铺牌匾,沿用至今 郭杜林月饼郭杜林月饼选料安全,配料讲究,工艺独特,程序严谨,制作精细,味形俱佳,是山西传统月饼传统技艺的杰出代表。 郭杜林月饼制作技艺以面案功夫为最重要,讲究削弱面劲和掌控面温。用“三七水”和面,面温保持在摄氏60至70度,同时将油糖入面;酵面与烫面相结合,控制面的筋度,保证成品酥绵;蒸面时先在笼底铺麻纸,继而铺面,面上捅眼以均匀通过蒸气,蒸一小时左右,热面成团,生气发散,然后再蒸;揉面讲究方向和手法,传承人总结出一种被称为“阴阳手”的揉面技艺,双手始终按一定方向运作;又总结出一种融按、揉、推为一体的揉面技艺,俗称“太极手”。揉面需要娴熟的手感和敏锐的悟性,整个制面过程,构成了双合成郭杜林月饼制作技艺绝技之一。 郭杜林月饼 - 制作方法 郭杜林月饼郭杜林晋式月饼以硬馅为特征,先制成以面为骨架的散馅,工艺程序各有要求,其中包含着许多口传心授的工艺绝技。 1、制饼:将和好的热面手工揪剂子,在柳木案板上揉圆压扁,饼剂中间厚、四周薄,捏成窝状包入饼馅,收口后揪去面头,保证压入模后上下及周边皮料厚薄均匀;揪面剂和抓馅讲究“一把准”,避免饼面过多接触器具而冷却起筋;郭杜林月饼的图案,最初由技师妙手点缀,清代中晚期曾流行篆字条纹,被视为郭杜林月饼的特殊图纹记号,后来又改篆字纹为水波纹,民间俗称为“鞋底子”。这种朴实、简洁的标记,反映了山西人崇尚节俭的性格特征,表达了山西人“不事奢华”的审美心理。 2、烘烤:以阳泉无烟煤吊炉烤制,炉火与面饼之间以铁板分隔,技师双眼观察底火颜色、湿手入炉测试底火与上火的温度,凭经验调节炉温;入炉前在饼面上刷一遍糖浆,烤至微黄后再刷一遍糖浆,根据饼面起泡与否判断炉温,接着再烘烤,使成品出炉后色泽金黄发亮;技师凭嗅觉感知芝麻与玫瑰香味,掌握烘烤时间,使各种香味均衡,体现了山西民间食品工艺“求和、忌偏、不张扬”的价值观念。 3、储存:成品圈放储存是郭杜林月饼的特殊工艺。刚出炉的成品皮硬馅软,在陶瓷坛罐中存放一个月左右后,可以达到皮绵、馅酥、香酥一致的最佳口感。存放中间还需将饼面翻底。室内讲究无烟气、凉爽、干燥,成品储存一年内不会变质。因此,双合成老铺每年中秋前一个多月便开始制作郭杜林月饼。这种储存工艺,蕴含着山西人“善理财、重储蓄”的经济理念,至今存活在山西人的文化记忆之中。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