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太原 > 太原特产 >

晋祠大米

晋祠大米

  晋祠大米栽培历史悠久,西汉即有大面积种植。隋开皇六年(公元568年),"引晋水灌溉稻田,周回四十一里",宋嘉佑年间,稻田浇灌面积曾达到了万余亩。现全区种植面积26370亩,总产量13002吨。     作为晋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申报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走过20世纪80年代的辉煌后,千年名米——晋祠大米产量日减,几近绝迹。从2006年起,一群晋源人抱着复兴这个千年品牌的理想,在千亩农田试种晋祠大米,第一年便试种成功,年总产量达到100万斤以上,经农业部门检测,其品质“已恢复至30年前的标准”。     2009年6月10日,从晋祠无公害大米示范区建设研讨会上传来消息,作为晋祠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晋祠大米开始申报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与此同时,区、市乃至省相关政府部门,都把晋祠大米的做大做强,列入了议事日程。     在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晋祠东部,是全省最大的水稻生产基地,清代许荣用"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香"的楹联、宋代范仲淹用"千家溉禾苗,满目江乡田"的诗句来描绘晋祠稻田生产的盛大景象。晋祠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性软而韧,连蒸数次,仍然粒粒分明,吃起来清香爽口,素有"七蒸不烂"之说,因而,人们把晋祠大米与天津小站大米一起列为华北名产,晋祠由此而享有“北国江南”之美誉。   晋祠大米品牌形象 绿色转型提供新机遇   泉水断流只能提取污染水,米质改变使晋祠大米卖不出好价钱,稻田的持续减少使千年贡米濒临灭绝,对晋祠水稻加以规划、保护已刻不容缓。随着《山西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太原市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条例》、《太原市晋祠泉域水资源保护条例》、《太原市晋祠保护条例》相继颁布实施,农业发展环境逐步改善,太原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资源型重化工城市绿色转型,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从而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新太原可持续发展建设理念,为保护晋祠水稻提供了依据和转机。社会各界已充分意识到晋祠水稻生产中所面临的困境,开始着手调研。晋源区政府、区质监、区农业等相关部门开始致力于重塑“晋祠大米”品牌,民营资本也涉足恢复晋祠水稻生产。   晋祠大米将再飘香   2008年1月底,新出台的“晋祠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将正式实施。为保证晋祠大米的品质,该标准在传统种植方法的基础上,对种植晋祠水稻的大气环境质量、土壤和水质、品种选择等栽培过程、病虫害的防治,以及收割、晾晒、运输、贮藏、加工都进行了详细规定,目的就是立足晋源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实际,唤起当地农民群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保护晋祠水稻的责任意识,规范晋祠水稻生产种植的规范化操作与管理。     标准的颁布,对晋祠大米品牌形象将起到积极作用,品牌核心在于产品的质量,没有好的生产技术标准就无法有高品质的产品,该标准在生产环节中的应用,将确保“晋祠大米”质地优良、口感独特、无污染、无公害的生产品质,有助于晋祠大米品牌形象在市场上重新树立,力争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