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泰州 > 泰州特产 >

仙居无骨花灯

仙居无骨花灯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历史悠久,在台州古代俗语中就有“临海的城,仙居的灯,黄岩乱弹呀呀声”之说,足见仙居花灯的历史名声和地位。它经历了唐宋时代的孕育、初创期,元明清时代的成熟、丰富期,以及建国后至文革期间的衰落期和改革开放后的复苏期。 针刺无骨花灯据老艺人口述起源于唐朝,皤滩镇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和物产的丰富,到了唐朝,商贸便优先发展,纸张供应方便,为花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相传为一秀才夫妇所创,因造型别致,制作精美而广泛流传,始成雅俗。明朝,皤滩已形成重要的商埠,更加促进了花灯的发展、兴盛。据说万历年间当地已经每年均要举行盛大的闹花灯活动,说明花灯已经相当的发展,已经和地方风俗水乳交融。 清代,灯的式样、品种进一步发展增多,艺术也更臻完美,保留下来的1887年(清光绪13年)的古灯图可以见证。花灯故事更加丰富,流传广泛。民间珍视花灯为具有镇宅祛邪、消灾除晦功用的吉祥物,当时皤滩古镇的“大明堂”、“大学士”府建筑上均雕有造型的雕刻。 建国后,由于“大跃进”和“文革破四旧”等原因,花灯几乎失传。1985年,经仙居县文化局、皤滩乡文化站重加挖掘,才使失传多年的花灯重放异彩。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因灯面图案由刀凿针刺成孔,灯身无骨而名。针刺无骨花灯发源于浙江仙居皤滩,此地明清时为浙东南的重要商埠。相传无骨花灯源于唐代,俗称“唐灯”。明清时技艺日趋精湛,民国初,发展到鼎盛,花色品种多达80余种。截至2007年已抢救恢复27种。 仙居针刺无骨花灯的技艺十分独特。灯面图案均由刀凿针刺成孔,经过透光留影而成,特别是造型方法在中国花灯中独树一帜,通身不用一根骨架,由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纸质灯片折拼粘接而成;造型的千变万化和图案的丰富多姿,形成了繁多的花色品种。 1996年,仙居针刺无骨花灯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作品金奖”、“澳门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2000年,仙居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针刺无骨花灯)”,后来,仙居针刺无骨花灯图案入选“中国彩灯”系列邮票,并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