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温州 > 温州特产 >

矾塑

矾塑

说起矾塑,历史要推移到1925年冬天。那一年,也就是刘肇宝进矾厂的时候,13岁的矾矿童工刘肇宝忙完手中的活来到门口休息,他突然发现门口大树的枝叶上附着有像明矾晶体一样的东西,仔细打量,在阳光的照射下该物五光十色,很是夺目。小肇宝小心翼翼地折下树枝,陷入了沉思:如果其他东西表面也附着这种晶体,且将其长时间保存下来是不是可以?这样一想,他立即付诸行动,他首先用竹蔑丝编成一个螳螂放在明矾结晶池内结晶。不久后,他的实验失败了,这是第一次的失败,但刘肇宝并不气馁,又经过几次实验,他发现了失败的原因,光滑的蔑丝表面是无法令晶体长时间固定在上面的,后来,他找来了粗绣花线,编了一个花篮,过几天后拿出来一看,明矾小珠子沾在竹片上,珍珠般熠熠生辉。这次成功了,他完成了一次蜕变,其实是艺术品本身完成了一次蜕变。 从此后,心灵手巧的刘肇宝总是用竹片折成蜻蜓、青蛙、鱼虾等飞禽走兽放入结晶池,然后在铁丝上均匀地扎上各种彩色丝线,再折成宝塔模型放在结晶池里,过一些时候拿出来一瞧,整个模型缀满了无数晶莹剔透的珠子,那是矾珠啊!经过彩色丝线的映衬,比冰雕更加瑰丽多姿。其后,刘肇宝又创作出花篮、果木、亭阁等矾塑作品,无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这期间,刘肇宝一边在矾矿做事,一边利用闲暇时间不断摸索和完善自己的工艺水平。慢慢地,他创造了矾塑的消息在整个矾山以及周边地区传开了。几年下来,刘肇宝已经小有名气。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天,一位西方人走进了刘肇宝的家,这是一个英国人,他是慕名而来的,英国人听说矾山还有矾塑这种手工艺品,就找到刘肇宝,让他专门制作了一个,小心翼翼地装好,满心欢喜地带回了伦敦。从此,刘肇宝的名字也随着这件矾塑作品远播国内外。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刘肇宝曾经有过放弃矾塑的想法。当时,一个当地的官员来到刘肇宝家,不给钱就蛮横地拿走了一件做工精美的矾塑。看到自己花费了大量时间、智慧和精力做出来的矾塑并不能改善自己的家庭生活,并且苦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刘肇宝心灰意冷,“金盘洗手”好几年,直到建国后才″重操旧业″。1958年的某一天,刘肇宝出差内蒙古途经北京,被北海公园内的九龙壁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反复观察,仔细揣摩,回家后,精心制作了矾塑《九龙壁》,其画面上九龙出水嬉戏、盘曲腾跃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和矾塑终于迎来了春天,由于他的手艺力求精益求精,被邀出席在南京召开的全国美工展览会。刘肇宝制作的矾塑作品此后还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工艺展览,并流传到国外。   矾塑糅合了彩扎、堆塑等工艺技法,以线条为主,线、点、面、块组合造型,既用写实的手法造型,又以明矾晶莹剔透的天然神韵表现一种特殊的意境,具有“通透空灵、雅韵天成”的特点。 通透。矾塑作品既富有艺术性,又蕴含着科技的魅力,每件作品都要经过恒温40℃的明矾溶液浸泡,自然产生结晶后才能成型。结晶时间的长短、溶液浓度的不同等均能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其丽质浑然天成,其神韵源自取于自然界的明矾晶体。完成结晶工序后的矾塑作品,其质感胜似白玉,通透不逊冰塑,用红黄蓝等各色彩线扎成的坯型,在无数颗皎洁晶莹的明矾晶体的折射下,映衬出绚丽多姿的光彩。 空灵。矾塑虽然以具象手法构图,但同时以各种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表现一种崇高或吉祥的意蕴,以有限的艺术形象和在立体画面上留出的空白,来表现无限的艺术意境,给欣赏者一个清新空灵的世界。如刘祖珍的作品《杜鹃亭》,通过飞檐翘角的凉亭、姹紫嫣红的杜鹃花、萋萋的芳草、或轻盈曼舞或婷婷玉立的白鹤等形象在画面上的合理布局,使整个画面野趣横生、意韵盎然,咫尺之间,给人一种“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的超脱之感和无垠的遐思。加之矾塑造型的表层覆盖着一层晶莹的明矾晶体,通透闪亮,剔透玲珑,形成一种“透明的含蓄”,象外之意、画外之情闪烁其间,散发着既赏心悦目,又含蓄淡雅的美。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