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宜昌 > 宜昌特产 >

宜昌红茶

宜昌红茶

宜昌红茶的制作工艺至今历史悠久,追溯湖北宜昌地区的制茶历史,宜昌是中国古老茶区之一,早在秦汉时期,茶叶就从巴蜀传播到宜昌;当时的茶叶利用已从生嚼鲜叶进步到生煮羹饮;据《晏子春秋》记:“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戈五卵、茗菜而已”,从古书记载上可以了解到,当时的茶叶是用于煮后饮用,而宜昌茶叶利用是从生煮羹饮便开始了,至三国时期,茶叶的开始逐渐发展,根据魏·张揖(230年前后〕的记载“茶叶利用是将采来的茶先做成饼,晒干或烘干饮用时,碾碎冲泡,加佐调料和作羹饮”。 宜昌红茶最初问世于19世纪,在清道光年间,先由广东商人犯钧大福在五峰渔洋关传授红茶采制技术,设庄收购精制红茶,运往汉口再转广州出口;到了咸丰甲寅年(公元1854年)高炳三及尔后绪丙子年(公元1876年)林紫宸等广东帮茶商,先后到鹤峰县改制红茶,在五里坪等地精制,由渔洋关运汉出口,当时洋人称宜昌红茶为“高品”。 宜昌红茶选用优质鲜嫩茶叶为原材,依然延续当地传统的制茶工艺,红茶独具地方特色和历史内涵,从萎凋、揉切、发酵、烘干、复制、精选等数道工序精制而成,宜昌红茶具有枝叶结实、茶汤红润、香气扑鼻,形成色、香、味俱全的红茶精品;用沸水泡制品饮享受其中美味,成为宜昌当地人们闲余饭后常见的红茶饮品,也是宜昌地区著名的红茶精品土特产之一,宜产品远销出口国内外欧洲、美洲等地区。 宜昌红茶泡制: 普通泡法:首先将水煮沸待用,将茶具最宜景瓷,装上大约占壶容量二分之一的茶叶,冲入沸水,冲泡后香气高锐持久,隔一分钟左右倒入小杯,红茶便可闻香品味了。 功夫泡法:首先需准备好茶具(紫砂茶具),冲泡工夫红茶时一般要选用紫砂茶具、白瓷茶具和白底红花瓷茶具。茶和水的比例在1:18左右,泡茶的水温在90—95℃。冲泡工夫红茶一般采用壶泡法,首先将茶叶按比例放入茶壶中,加水冲泡,冲泡时间在2—3分钟,然后按循环倒茶法将茶汤注入茶杯中并使茶汤浓度均匀一致,品饮时要细品慢饮,要做三口喝,仔细品尝,探知茶中甘味。 茶树种植: 宜红茶区种植于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三市州(湖北的宜昌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南的常德市)二十余县,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位于东经109°-112°,北纬29°-31°31′。 气候: 武陵山系和大巴山系的湖北、湖南属亚热带气候,茶区年均温度14~18℃,宜昌年均温度16.9℃,无霜期283天,10℃以上茶树生长发育期248天,有效活动积温5401℃。恩施年均温度16.3℃,无霜期280天,10℃以上茶树生长发育期247天,有效活动积温5171℃。常德在北纬29°附近,一般年降水量1200~1600mm,且多集中在茶树生长发育的3~9月。 土壤、地势: 种植茶树对土壤的要求较高,以黄棕壤、红壤、黄壤、酸性紫色土的面积大为佳,成土母岩多为片麻岩、沙岩、页岩、板岩、花岗岩分化而成。pH值多在4.5~6.5之间。无任何工业污染,富含人体必须的锌,硒等微量元素;极利茶树体内营养物质的形成和积累,被誉为茶树生长的天然”绿色宝库”。 饮用价值: 红茶中丰富营养物质如核黄素、叶酸、胡萝卜素、生育酚及叶绿醌,其中还包含食品主要成分中的氟化物。 蛋白质:红茶中富含的茶氨酸和氨基酸含量在各类茶品中位居第二,此外,红茶中还含有少量的游离氨基酸;对人体具有抗氧化等功效; 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经过沸水浸泡的茶水中的碳水化合物多为多糖类,能在沸水中溶出的多糖仅占茶叶可溶物的4%~5%,因此,茶水属于低糖类饮品,而红茶脂类含量也仅仅为3%; 热能:每100克红茶中的热量低于1244千焦,对于长期饮用对人体有益无害; 维生素:红茶茶水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含量仅次于绿茶; 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此外,红茶中含有丰富的钙、铜、钠、磷和锌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能补充所需物质,具有增加体质、预防流感等功效。 保存方法: 经过烘干的茶叶经拆包后需要注意保存,茶叶会吸收空气中的湿气及味道,当茶叶开封后将多余的茶叶放入密封罐保存,并置于阴凉处或冰箱内,以维持茶袋的干燥及品质,防止茶叶受潮变质,影响饮用口感和营养元素。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