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成都 > 成都特产 >

蜀笺

蜀笺

 抗日战争初期,日寇甚嚣尘上,国民政府内迁重庆,全国文化中心也随之转移到四川的成都和重庆两地。当时许多全国知名的画家,如徐悲鸿、董寿平、傅抱石、蒋兆和等人,来到四川以后,由于爱国心的驱使,都想拿起自己的画笔作为武器,画出鼓舞全国军民奋力抗日的画卷来。但当时中国画所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省已经落入敌手,宣纸的来路已经中断,成渝两地的市面上几乎买不到一张宣纸,连宜于书画的其他纸张也难以买到。画家作画无纸,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确十分苦恼。   当时,张大千先生正率领一批学生在甘肃省敦煌县莫高窟写生。由于时局的变化,写生结束后,大千师生一行全部来到四川。大千先生到成都后,寄寓在桂王桥西街47号四川著名藏书家严谷声先生家中,他听说画家们欲画无纸的情形,也感到十分为难。好在大千先生生长在四川,对省会成都文化用品业的情况还不太陌生。为解决画纸的供应问题,他特地找来成都书画用品老店“诗婢家”的老板郑伯英商议对策。郑伯英建议大千先生试用夹江纸作画,看看效果如何,并立即派人把夹江纸送到了大千先生的临时寓所。大千先生试用夹江纸作画以后认为,在无纸作画的困境中,以夹江纸权作应急之物并无不可,但当时的夹江纸只宜于一般书写和制作民间宗教祭祀用品,色泽以微黄的“本色”为主,而且全部用竹子作原料,拉力不够。因此,如果要把夹江纸制作成符合书画艺术要求的书画纸,还要引进先进的造纸工艺,而且必须对旧的生产流程进行必要的改变。郑伯英说,如果要改进夹江纸,可以找夹江马村的造纸大户石子清。   不久,大千先生应峨眉山报国寺方丈大和尚的邀请,到峨眉小住。和尚有心请大千先生挥毫作画,但寺里未准备有书画用纸,因此口里直说:“遗憾,遗憾”。大千先生说,如有夹江纸,不妨取来一试。和尚一听有门,忙叫人取来几张夹江生产的“连四纸”。大千先生当即挥毫,在一张“连四纸”上画了一幅“嘉(家)峨(眉)山水图”。和尚高高兴兴地请人把这幅画装裱起来,挂在寺内的客堂里。来往游人见了,无不连声赞叹。这件事坚定了大千先生使用夹江纸和改进夹江纸的信心。 一天,大千先生带着得意门生晏济图,从蛾眉山报国寺出发,风尘仆仆地趱行六十里山路,来到了夹江县城。在县城稍事停留后,又赶到县城东北约二十里地的马村石堰,找到了郑伯英介绍过的当地造纸专业大户石子清。在石子清的陪同下,大千先生深入各个造纸工棚,向造纸工人们详细地了解了夹江纸的原料、配料、制作工艺和生产的全过程。 为了提高夹江纸的品位,使其符合书画艺术的特殊要求,大千先生让石子清在竹纸浆中加入麻纤维。具体做法是让纸工用剪刀把麻剪成1-3厘米的短节,先单独蒸煮后再掺入竹纸浆进行捞纸。这样做可以增强纸张的拉力。为了使纸色变得洁白,大千先生让石子清彻底改变传统的发酵方法使纸浆自然脱青的办法,建议采用从英、德等国进口的漂白粉。因为大千先生知道这些国家生产的漂白粉质量好,能够只用少量的漂白粉就可以取得显著的漂白效果。为了使夹江纸成为中国书画艺术家的宠物,大千先生还根据前人和自己的艺术实践,为夹江纸制定了比宣纸略宽的新的纸幅规格:4尺x2尺和5尺X2.5尺两种。 当成都“诗婢家”老板郑伯英把石子清根据大千先生的意见造出的样纸送到大千先生手中时,大千先生十分高兴,当即试画了一幅仕女图,效果极佳。大千先生认为这种改进过的夹江纸的质地完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便以五六倍于普通纸的价格,一次就向石子清订购了两百刀纸(当时每刀纸为96张)。大千先生特别为这批改进过的夹江纸定名为“蜀笺”,让纸工在每张纸的两端距边缘四寸处各作一个透光即显的暗记,一处暗记为“蜀笺”二字,另一处暗记是“大风堂(大千先生画室名)监制”五字。   蜀笺其实就是对造出来的普通的纸进行再加工,便制成了各种各样的笺,用来写诗和写信。笺的种类很多,有青白笺、流金笺、布头笺、玉水笺、大、小学士笺等好多,各种蜀笺都有自己的优点,都受到过许多名人的赞扬。蜀笺不仅种类多而且色彩也多,上面还有各种精美的图案、花纹等,别有意境。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