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庆阳 > 庆阳特产 >

庆阳刺绣

庆阳刺绣

庆阳香包刺绣是中国远古文化科学的历史缩影。其渊源可从三个方面去追溯: 一是:黄帝时期(大约公元前2360年左右),出生在庆阳被黄帝拜请为老师,成就了医学巨著《黄帝内经》篮本的中医圣祖歧伯运用中草药防疫驱瘟,禁蛇毒、防虫害,教民将配制成方的草药盛在用布绌成的口袋里随身携带,即是《黄帝内经》里阐述的“薰蒸”法。这种草药防疫品在当地普及为古代卫生风习。随着医学历史的发展和医学的专职化,这种方式逐渐被淡化。但当地人还是把这种卫生习俗通过文化形态世世代代遗存下来,至今将草药称为“香草”,将香包称为“绌绌”,千古不变的成为端午节人们佩带、馈赠的特殊节俗物。香包成为古医学文化代表。二是:据历史文献对“绌”字的解释,即缝制和含有松紧屈伸的意思。从庆阳地区大量旧、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文物考证,推演“绌绌”是人类童年为衣饰文明创造的一种稚拙工艺,即用打磨的骨针将兽皮绌成能松紧屈伸的衣服,遮饰身体。黄帝在庆阳活动时妻子螺祖开创了养蚕剿丝的历史,随着衣饰文明的历史递进骨针绌法已被遗弃。但作为人类童年的稚拙技艺,却被庆阳香包(绌绌)艺术地保留了下来。五月端午节用香包刺绣从头到脚打扮娃娃的特殊风俗,即是庆阳民俗对人类童年的一种纪念。三是:出生于庆阳的远古民族领袖——周先祖公刘在庆阳开创了农耕文化的先河,《诗经》中的“豳风”遗俗重点叙述的“猗彼女桑......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的丝绸织纺工艺,应该是刺绣普及于庆阳的历史根基,庆阳妇女“有七岁八岁学针线,十一十二作茶饭”的俗话。 庆阳刺绣品种很多,有服装、坐垫、鞋面、袜底、枕顶、肚兜、耳枕、帽、荷包、烟袋、针扎和布玩具等多种,虽不及苏绣和其它绣派驰名,但它源远流长,历久不衰,有着深厚的基础、独特的风格,随着老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它愈发焕发出迷人的光彩来。庆阳刺绣色彩艳,层次分明,对比强烈,沉而不浊,艳而不俗。在色彩的配置上以红、黑、兰、白为主色调,取得了一种鲜明、艳丽、纯净、典雅而又沉着有力的效果。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