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产 >

噶玛嘎孜画派

噶玛嘎孜画派

  噶玛嘎孜画派属于藏族唐卡的三大流派(勉唐画派、钦泽画派、噶玛嘎孜画派)之一,流行于藏区东部,以四川省甘孜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相传在16世纪由南喀扎西活佛创建,以噶玛巴大法会而得名,又译“嘎玛嘎赤画派”,亦简称“噶孜派”。  公元18世纪以来,德格家族历经元、明中央王朝的扶持和自身的发展,其势力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至清初时已成为金沙江畔最大的地方政治势力。德格家族在宗教上提倡各教派和谐共处,在文化上提倡兼收并蓄的主张,从而使德格成为当地藏族文化的一个中心,为藏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为此原噶玛丹萨寺第八世司徒·曲吉迥乃活佛决定重建八邦寺,由他确立的“新噶孜”画派继续推动了这个画派的发展。而噶举派在藏东的宗教势力中心也从西藏昌都的噶玛丹萨东移至四川德格境内。   德国学者大卫·杰克逊在《西藏绘画史》一书中对司徒·曲吉迥乃评价道:“至少有一份现代材料认为是司徒班钦(即司徒曲吉迥乃)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流派一一新噶智(同孜)”。如上所述,他的佛画创作对康区的噶玛噶智后来的绘画流派产生了影响。他著名的几幅组画,如《如意藤本生故事》等都被后来的艺术家视为范本。他的学生中从事绘画和雕塑的作者有:赤列饶佩、噶玛扎西、喜巴次丹巴等。他去世时创作的作品有一百多幅唐卡:20幅一套的《如意藤》组画、成套的八大成就组画及《六庄严》组画,都采用了一种全新的绘画手法,使人耳目一新,这是西藏其他艺术家,甚至勉塘巴、钦则和杰乌都没有创作过的作品。因为他把德格“噶孜”画派引领到了更高的境界,使今天的“噶孜”画派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八邦寺自重建后,“噶孜”画派名师辈出,除司徒·曲吉迥乃外,琵空占夏、呷朱、司徒·白玛旺秋、当代著名画师通拉泽翁和四郎尼玛,等便是其杰出代表。  基本特点   关于“噶玛噶孜”画派的特点,具体而言,体现于以下方面:   1、画布制作独特:画布是天然矿石粉和布料的完美结合,经久赖用;   2、颜料独特:以各类天然颜料为母色,以金、木、水、火、土、石、骨、花、草9大支,调制出32中支进而变化出158小支诸种色相。汇聚天地万物灵气于画中;   3、汇聚天地万物灵气于画中的各种人物及事物,让修行和观赏者更觉得亲切实在;   4、细腻的处理作画手法,尤其表现在金类颜料的制作和处理上,让该画派具有别的画派不具有的“宝石线”;   5、时空处理较为灵活,采用了散点透视的手法,结合了汉式山水和藏式工笔的优点,使画面显得更为深遂神秘而丰富。   6、嘎玛嘎孜画派的唐卡装帧独成体系,讲究单传传承,至今传到第18代嘎松多吉大师。   7、嘎玛嘎孜唐卡装帧手工制作繁密精巧,让唐卡具有浓郁的传世珍品装饰韵味。 突出特点   “噶玛噶孜”画派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便如司徒·曲吉迥乃自己所概括的那样:“噶玛噶孜画派的用笔和色调吸收了内地工笔画的风格,而空间环境的布局则采纳了印度画风,在总体格调上继承了‘门派’和‘钦派’的传统,兼容了三种绘画的优点和长处。”从美术理论上说,“噶孜”画派在散点透视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噶孜画派最显著的特点是施色浓重,对比强烈,画面富丽堂皇,故在数百年中逐渐形成一套颜料制作与使用的特殊技法。创作中以天然颜料为母色,能调出9大支32中支进而变化出158小支诸种色相。黄金的运用是藏传佛教绘画的一大特色,因使用金色被视为对神佛最神圣的供养。噶孜画派有一套研制金汁及涂金、磨金、勾金线、刻金、染金的绝技,可将金色分成多种冷暖变化,可在黑地上用金线勾画十几种不同的层次效果,还可在大片涂金的地方用九眼石制成的笔摁出各种线条(俗称"宝石线")。   嘎玛嘎孜画派最独特的特点,就是装帧考究,而且是单传传承,从装帧的选用材料:布、丝绸、针线、以及牙条、颜色、布局等,都相当的考究,让装帧的布和画完美的融为一体,这是别的画派装帧所不具有的。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