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镇江 > 镇江特产 >

丹阳面塑

丹阳面塑

上世纪七十年代,导墅镇小塘西村有位叫孙扣宝的面塑老艺人,每逢周边村庄演戏时,总是挑着担子在场边现做现卖面塑,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当时还是位年轻瓦匠的符国俊对此很感兴趣,就请求跟着学面塑。3年后,他不但学成了面塑技艺,还把这门民间绝活发扬光大,能够独自创作出各种造型的面塑作品。学成后,符国俊曾到吕城、常州等地摆摊捏面塑,很受欢迎,最高时一天能挣到4元钱,这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收入了。师傅去世后,符国俊经人介绍在上海一家公园从事古典园林工程施工,这使他在塑造艺术上又进步不少。那时,他在业余时还会不时做些面塑。1995年,符国俊参加江苏省民间艺术博览会和文化部举办的“中国民间一绝大赛”,他高超的技巧和精美的作品引起了轰动,当年,他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颁发的“民间工艺美术家”证书。目前他的面塑已经被丹阳市政府公布为首批丹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现在这种状况,年轻人根本不愿吃苦学这个收入不高的手艺,所以很难找到传人。 在岁时节令风俗中,面塑充当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人生各个展现生命意义的仪式中,面塑更有它不可取代的地位。 满月,是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个比较隆重的仪式,其时面塑也颇为讲究。霍县一带,外婆要做一个直经尺余的叫“囫囵”的食品,上有精细的十二属相造型,孩子属什么,就在那个属相上点一个红点,谓之“点头脑”。“囫囵”中间放置精美的龙、凤或虎头叫龙凤呈祥或猛虎驱邪。送与孩子,分给来探望庆贺的亲友吃,取免灾之意。晋北人家则多做花馍,叫“桃”,形状似乳房,乳头点红,馍上装饰各种花草,纹饰吉祥图案。桃在古俗中本为驱邪之物,谐言“逃”,意为免灾。 做成乳房状,表示成熟,是乡村民俗母性特征的一种隐喻手法。到孩子周岁时也要做相似的大花馍馍或十二属相,造型或拙或巧,或雅或俗都随地方而变。 婚礼迎娶之俗历来是极为隆重的人生大典。俗语道“结婚胜如小登科”,晋北风俗,迎聚之日早上新郎新娘各自吃一对“欢鱼吉兔”,洞房门顶上放一对用红线连在一起的面兔以象征玉兔金缘。实则兔之本意为虎,是民间镇宅驱邪的护佑之神。婚礼面塑必提及忻州、定襄、原平、代县一带的“宫食”,一般要三、五斤白面做一对,大部分造型是玉兔驮仙桃,金鱼背石榴,上面精塑十二生肖造型,细加点缀,造型生动,情趣悦人,五彩缤纷,鲜丽明快,线与面、点与块、塑与画、拙与巧的结合与对比,形成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增强了喜庆的气氛,丰富了民间婚俗的内容,更为民间艺术增添了俏丽的一枝。 老人们年至花甲,晚辈们惯常要为之祝寿庆贺,祝贺者蒸做漂亮的大寿桃以祝愿老人健康长寿,表达对老人们的孝敬之心。 宗教的教义告诉人们,当每个人匆匆走完自己可以感知的人生之路以后,人的灵魂将在另一个世界得到永生和升华。因此,人们将葬礼的种种程序铺排得格外的隆重和复杂。这是一种对人生意义的赞颂和肯定。这项活动中的主要面食供品,视亲近程度而区别不同形式,有“大供”,“小供”之分,直系的儿孙之辈所做的大供又叫馒头,圆形上面饰以明快简洁的花瓣,插上枣花,源于古时三牲祭奠之遗俗,其他亲朋则敬奉类似蛇盘盘的小供。定襄宏道一带则要塑出几响—个甚至上百个的面塑人物系列,戏剧人物、天神、地官等等,再以彩纸作装点打扮。所不同的是在五官描绘上用色甚怪,画眼不点睛。在分寸上明显与人间享用品有着美学结构上的区别,让人在浓艳中感受到一种阴冷的悲凉。 面塑在人生仪礼中一般是以食的面目出现的,只是把它赋予了一种文化和宗教的意味,使其具有一种复合的价值,从而成为研究民间文化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资料。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