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来宾 > 来宾特产 >

忻城金银花

忻城金银花

 据史料介绍,从1497年(明弘治十年)芝州(忻城县古称)到清代末年的忻城县,历代县官向朝延王候进贡忻城手工艺精品土锦时,还配送特产“三宝”,即芝州的金银花、黄烟、古蓬之黄精。古有“贡必三宝”之说。 1996年北京考古学家考察红渡镇红水河北岸北项屯附近发现古陶窑旧址,留下残迹,经考古学家从许多陶器品中断定为忻城的红渡早在宋代时期就有广东潮州陶工师傅到此设窑烧罐,以红水河为航道搬运陶器及土特产品及中草药如大豆、黄烟、土锦、山羊、金银花、黄精、山茹等抵达港澳,继而远销东南亚诸国。尤其以陶罐煮金银花代茶饮,可清凉解署,为上乘贵宾之用。至20世纪50年代,柳州中药批发站设点在忻城收购金银花,其产品供柳州、桂林、成都等市制药厂作为中药加工原料,因花质量上乘,这些厂家对忻城县、马山县的金银花都作免检产品。 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初,忻城县就开始推广金银花人工栽培并获成功。1978年柳州地区为了解决贫困山区群众温饱问题,提出了“依山靠山,开发石山区资源”的总体思路,号召村民利用荒山荒地种植发展金银花、竹子,增加山区农民收入。当年县里从农业资金拨出27万元作金银花发展专项资金,重点解决购金银花苗和育苗时选购枝条的经费。当时北更、遂意各村屯都掀起种植金银花高潮,至1980年就发展到1.7万多亩,且长势良好,至1985年金银花就给许多农户增加收入,能安全度荒月。1981年该县科委把“金银花人工栽培技术推广”作为课题研究,组织项目攻关,在金银花育苗和人工栽培技术上得到突破。1983年底,上级科技部门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次年作为科技成果上报广西科学技术委员会,1984年金银花项目荣获广西科技成果三等奖。[4] 到21世纪初,忻城县的金银花产业已基本形成,成为广西的“金银花之乡”。2008年,全县金银花总面积发展到10多万亩,金银花干花产量达1340多吨、产值达5360万元。全县建立了9个金银花生产示范样板片8700亩。有2.55万农户种上了金银花,户均有金银花面积1.96亩,金银花种植户年均收入1200元,山区大部分农户依靠种植金银花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曾被联合国粮食署官员称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的北更乡,全乡种植金银花1.5万多亩,年产鲜花1100多吨,产值达300多万元。即至2010年底全县金银花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并制定了相关激励政策,分年度、分乡镇落实具体的任务,已初步成为全县继甘蔗、桑蚕之后的第三大支柱产业。 金银花别名银花、忍冬、双花、二花,为忍冬科忍冬属植物。为多年生常绿缠绕小灌木或直立小灌木,生于背风向阳处,隆冬不凋,故名“忍冬”;茎细中空,多分枝,细枝绿色,密生短柔毛,老枝柔毛脱落,皮呈棕褐色,呈条状剥裂。叶对生,叶片卵圆形或椭圆形,全缘;花期6-7月,花成对生于叶腋,故又名“二花”、“双花”,花蕾呈棒状,上粗下细,略弯曲,花冠筒状,《本草纲目》中栽:“一蒂两花两瓣,一大一小,如半边状、长蕊。花初开者,蕊瓣具白色,经二三日,则色变黄”,花冠略呈二唇形,管部和瓣部近相等,花柱和雄蕊长于花冠,有清香,花初开时为白色,后变为金黄色,故又称金银花。果期7-8月,桨果成对,成熟时黑色,有光泽。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