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铜仁 > 铜仁特产 >

石阡苔茶

石阡苔茶

石阡县是贵州古老的茶区,贵州因石阡茶而精彩。根据近年来学术界对茶树分布,古地理学等多方面的分析考证,包括石阡在内的贵州茶区是茶树原产地中心之一,对茶的应用也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但由于整个贵州建置较晚、开发迟、地势险、文人罕至,文献史料少,茶事记载更少,为此“地处深闺人未识”。 贵州首次出现文字记载的是汉代杨雄(公元前53年至18年)《方言》中说“蜀西南大,谓荼曰”,荼即指早期的茶,汉代的蜀包括今天四川及贵州石阡等一些地方。蜀晋代付巽《七诲》载“南中茶子”,据查南中也包括我县在内的黔、川、滇一带,有“茶子”,就当然有茶了。到了唐代,陆羽《茶经》有进一步说明,“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及佳”。经当今茶圣吴觉农考证,“夷州”即指贵州石阡一带。明万历三十年(1620年)《黔记》载:唐高祖黔安清江内各属费州(思南府)夷州(石阡府)。清人张树《续黔书》也称,“今石阡、思南为夷州之夜郎也”。宋代,石阡开始以茶进贡。北宋,乐史(987年前后)撰《太平寰宇记》江南道载有“夷州、播州、思州以茶上贡”。明代石阡茶记载更为详细。明万历《湄江》十五卷石阡府载:“赈田,万历二十六年江乐之巡按应朝分置,……又茶园一十丘拾肆亩,东抵水沟,西抵必汉田,南抵袁庆田,北抵土坎,除粮差岁纳合计谷一十五石陆斗,”可见当年茶园已作财产分配和课税对象,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和成熟的管理制度。 据省茶研所张其生等研究认为:洪武年间,梵净山周围茶园达到一定的规模,朝廷专门派驻官员到龙塘(江口闵孝)设立衙门统购茶叶在石阡设置茶仓运往西北易马,并在屏上(镇远)设立关卡,禁止私人买卖。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清顺治年间。明《一统志》亦载:“贵州茶府县皆有”。 清代《贵州通治》云:“黔省各属皆产茶……,石阡茶,湄潭眉尖皆为贡品”。清初《儒林外史》记载,明代镇远府汤总兵的儿子赴京会考,从包溪坪山备了“六篓贡茶”到京送与官人。可见明清时期坪山茶就享有盛名。民国八年(1919年)县知事周国华创修《石阡县志》载:“城南五十里之包溪、大地方一带,产茶最丰富,岁约十余万斤,东贩湖南长沙,北贩四川西阳,近有到贵阳出售者”。1938年石阡资本家龙尧夫在县城开办“鸿云茶庄”雇请10人搞精制加工,畅销湘、川和两广。又据二十九年(1940年)《杨大恩教材辑要》,“民国二十九年贵阳开全省展销会,石阡茶获优质奖章……,据贵阳日报所载,贵州茶之多,首推安顺,年产约一千七百余担,茶味之美,则以石阡为擘焉,近年商会主席龙尧夫改良装璜,石阡茶大有畅销全省之势矣。”前中央农业实验所贵州湄潭实验茶场(即贵州茶叶研究所前身),民国三十一年调查,全省当年产茶11511担,其中石阡产茶1000担。产量仅次于安顺,湄潭之后,位居第三。由此,大量论证和史料记载,石阡茶历史悠久。 石阡苔茶是中国屈指可数的茶树良种,抗逆性、适应性、产量、品质都比外地品种要胜几筹,而且栗香持久,滋味醇厚,色泽绿润,汤色黄绿明亮,叶底鲜活匀整。经农业部检验,该茶致病菌卫生指标、重金属及农残含量,均低于欧盟、日本的标准,芳香物质含量丰富,而且含锌、硒、钾等有益物质。 茶叶作为21世纪的健康饮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喝茶对于人们来说,不仅仅是生理上的需求,还成为了一种生活态度。品茶,是一种慢食、快乐、悠闲、品味、生活的趣味过程。     一杯好的茶需要精选、慢泡与细品,以享受茶叶泡出来的多种风味。不同海拔、纬度、土壤所栽种出来的茶叶,有其各自的风味特色;即使是同产地,同品种的茶叶,因不同批次、不同养味环境,亦可能在风味上有些微的差别,而我们石阡同时具备了高海拔、底纬度、寡日照、多云雾的自然环境,是产好茶、精品茶的最佳地方。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