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马来西亚 > 马来西亚特产 >

东革阿里

东革阿里

 东革阿里作为传统药品使用已有数百年历史,最早可回溯到1700年马来西亚的殖民年代。历史相关资料有:   a.《罗格日志》,1851年出版,第439页。奥克斯雷说,马来西亚的土著人习惯服用东革阿里煎剂来治疗间歇性发烧。马来妇女产后也服用东革阿里汤剂作为滋补品。   b.《马来药典》,1939年由约翰·杰姆兰特和H.W.汤姆森撰写,他们如此描述东革阿里:“用其根部制成的浸剂和煎剂被马来人当作滋补品饮用”。   c.《马来半岛经济产品词典》,1936年由I.H.勃克黑尔撰写,对东革阿里有详细的描述:“根,尤其是根部的树皮,被作为一种退热剂使用。树皮极其苦,尽管在半岛上很多,但贸易量小,后从Borneo出口到新加坡。这种药内服后口碑很好,以至于人们相信外用也有效。他们把根捣碎,敷在患处,用以治疗头疼、溃疡、伤口和止痛,甚至是梅毒引起的疼痛”。   d.官方的《印度Materia Medica》,1908年出版,作者A.D.纳德卡尼,东革阿里被描述为生长在马来西亚的一种小树,其树皮和根可作为发烧的退热药。该书还说,根是仅次于奎宁的治疗疟疾的一种药。 形态识别特征:   根:常绿小乔木,高约15米,幼枝无分枝,老树则有分枝,根淡黄色。   茎:树干直径可达30.5厘米,树皮暗灰色或褐色,嫩枝呈赤褐色,茎顶部有明显叶脱的痕迹。   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长约30至100厘米小叶对生或接近对生,长卵状或披针形,有31至51枚,长约3至12.5厘米,宽0.5至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叶揉搓后完整无缺。   花:周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色淡紫红,花序轴长达25至85厘米,下垂有毛,雌雄异株,花柄短约3至6毫米,雄蕊5被毛,雌花柱5裂,子房上位,花瓣5片。   果:核果长约12毫米,椭圆形,直径约7毫米,成熟时由黄色变红褐色。   采集加工:药用根,根皮,果实和叶。鲜用或切片晒干备用。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