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恩施 > 恩施特产 >

土家咂酒

土家咂酒

 土家族饮酒、酿酒的悠久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古《后汉书》记载:“秦与巴郡国中邑人石盟,刻有‘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清酒一钟’”。中国古代酒有清浊之分,汉邹阳《酒赋》载:“清者为酒,浊者为醴;清者为圣,浊者顽”。《酒谱》载:“凡酒以色清味重为圣,色如金而醇苦者为贤”。巴人能酿出当时的酒中上品——清酒,表明巴人的酿酒技艺已十分高超。《水经注·江水》云:“江之左岸有巴村,村人善酿,故俗称巴乡清郡出名酒”。土家人民继承其先民巴人的饮酒习俗和酿酒技艺,并加以发展,形成了精湛的酿酒工艺。能酿成上好的堆花酒(土家族用玉米或大米酿成浓度较高的烧酒,因烧酒倒在碗里,冲起的泡沫经久不散,土家人就把这种酒取名“堆花酒”,为酒中上品。《长乐县志·习俗》上有:“邑惟包谷酒,上者谓堆花酒”),以及水酒(醪糟,也叫米酒、甜酒)、咂酒、葛根酒、配制酒、果酒等。其中咂酒是最具土家族特色、最富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酒,是土家族酒文化的精髓。 土家族遇到盛大宴会诸如祭祀、征战、喜庆,土司王或主人主持饮酒仪式,其饮酒方式不是“喝”,而是“吸”,用竹管、芦秆、麦秆或藤枝吸酒,名“咂酒”。其饮用来历据说是明代土家族士兵按时奔赴抗倭前线,将酒坛置于道旁,内插竹管,每过一人咂酒一口,以此传习成俗。据传,永顺土司彭翼南,在剿灭倭寇天差平海大将军徐海时,于沈家庄外杀白水牛祭天、授旗。每个舍把(将领)依次吸一口咂酒,接旗后在各自兵器上涂上牛血,贴上牛毛,跪下发誓:“只向前,不退后”,然后持旗立于队首。彭土司就以这种方式激励将士,土家军在取得“第一战功”王江泾大捷后,又获得沈家庄大捷,使倭魁徐海授首,东南沿海一带倭寇荡平。因而土家咂酒流传至今。其实咂酒的历史比这要久远得多,早在唐代,诗人杜甫就有“芦酒多还醉”的诗句,其诗注中说,这种酒“糜谷酿成,不也”。 明朝著名文学家杨慎在解释杜诗时说:“以芦为管,吸而饮之,一名钩藤酒,即今之咂酒”。白居易贬为忠州刺史时,常饮巴人酒,他作《郡中春宴中因赠宾客》诗:“薰草席铺座,藤枝注酒樽,……蛮鼓声坎坎,巴女舞蹲蹲”。他还有诗句“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 宋朝祝穆.《方舆胜览》注释说:“蜀地多山,多种黍为酒。民家亦饮粟酒。地产藤枝,长十余丈,其大如指,中空可吸,谓之引藤。屈其端置醅中,注之如晷漏,本夷俗所尚,土人效之耳”。用中空藤枝吸酒,相当于今日土家族“咂酒”。《方舆胜览》又载:“引藤山,在龙渠县东十五里,山上出引藤,俗用以取酒”。故咂酒亦叫钩藤酒、藤枝酒。可见咂酒的历史不是明朝时才开始的 ,据考证,咂酒在秦汉前的古都车骑城(今四川省渠县土溪城坝村)就已经出现,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到了汉高祖刘邦时期,曾经是御批的贡酒。是土家族人庆祝喜庆节日、欢迎贵宾喜庆酒,也是祭祀、征战用的仪式酒,同时也是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须臾不离的饮食。  文化内涵: 1.咂酒表达了土家族人英勇善战、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咂酒的历史远远长于明朝,但是土家族人民为什么更倾向于认为咂酒的历史来源是明朝呢?笔者以为,究其民族心理是因土家族人民英勇善战,在明朝的抗倭斗争中取得了骄人的战功,人民为了纪念该战斗以及在战斗中作出显赫功绩的土家族将士,而愿意认为咂酒的来历与此有关。 2.咂酒显示了土家族人民热情好客、与他民族和谐共处的品格。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山地民族,也是一个沿河而居的江河民族,其个性率性豪爽、热情好客、达观随和、与人为善。 3.土家族的咂酒其饮用方法的独特体现了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大家聚在一起,围着酒坛咂酒,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嫌不弃,此时人与人平等,心理得到了很大的满足。通过这样的饮酒仪式可以调节社会关系,摒弃前嫌,促进友谊。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得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关系得以融洽。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