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梁山 > 梁山特产 >

鹃城风筝

鹃城风筝

   除常见的上述各类型和“蜻蜓”、“蛾蛾”、“寿桃”、“老鹰”、“燕子”、“八卦”之外,还有长达32m、多达100余节的“蜈蚣”和3—4米高的“大眉蛾”(能在夜间和一长串“气死风”灯笼组成系列放风)。这类大风筝,是周吉延老两口和孩子们兴极产物,因是他家的自娱非卖品,所以便成了他家的夺彩杰作。     “鹃城风筝”的放飞季节,旧时从每年腊月十六开始,该是辞旧岁迎新年了。自然孩子们也放了冬学假,迎来了欢乐时节──吹竹筒号,扯响簧,敲腊鼓和放风筝。这时郫县城乡田野,冬麦吐翠,春苕待发,都不怕践踏,可任随在地里奔跑。特别是在这时刮起了东风,风势极顺、直持续到来年春节过完,孩子们进了学堂,放风筝的活动才逐渐减退。当然,“儿童散学归来早,犹趁东风放纸鸢”不是没有,还要放到清明节后,风势乱了,才兴尽收场!   春节游兴活动颇多,但以放风筝最招孩子们喜爱。四川清音《小放风筝》对此有所描绘:“三月里来是清明,姊妹们双双去踏青,随带着纸糊的丁丁猫儿(蜻蜓)、黑老鹰、美人头上加七星,万花楼前放风筝”,继之,“姐儿来在万花亭,看见几个儿童们……。拐扒子(挽绳线)用细麻绳,手上提了个‘玉美人’,骑竹马放风筝”;不也可以从中联想到鹃城风筝放飞的幅幅优美风情画么!      杜鹃城北郊住着一户周姓农民,风筝做得独好,世代相承。周风筝扎架非常认真,所选慈竹,一般是五年的,颠子绵弹作头须,中段坚韧作身架,下段结实作劲骨,通体轻重恰当,软硬适宜,肥瘦匀称,虽属凭手单个操作,但成百上千的扎件,也都毫不走样。接着的工序是粘糊,他家全用皮纸,剪裁合体,粘接牢固,不漏气,不皱折。干燥后即行构图描绘,这道工艺确是他家拿手,兄弟姊妹子侄,无一不是全能:构图、成竹在胸,布局组合,疏密有致,分寸不乱,统一中见变化,粗犷中有细腻,远可玩味,近可观赏,图案谨严,俊俏多姿。描绘,手风娴熟,斜直刚柔,都很流畅,且浑然一气笔到墨到,神韵横生,使所构之图益臻完美。施彩,富有奇情,染料在他们手上,准确熟练,斑斓琳琅,笔无虚发,井然有序。除此,周风筝的最后绝技,是在风筝中心垂直线的特定部位,装上使之通体平衡的“斗线”(以备放飞接头牵引线),线虽尺许,却关系成败,可算极为关键的一招。周风筝在扎、糊、画、染各个环节,经数百年实践变革,凝成了土色土香,绚丽华美,内涵深邃丰富的艺术特征。  作为民间实用美术的风筝,还必须具备放飞功能这一极其重要的条件,一般说来,飞高者为上品,低者为中档,连连跌落和风筝挂上树枝为劣等。故民谚有“风筝硬得行,放进半天云”、“风筝不起,跑烂鞋底”流传,一褒一贬,是风筝接受放飞考验的结语。周风筝的“蝴蝶”、“金鱼”,迎风展翅,直冲九霄,不晃不摇不栽筋斗,真个平步青云,得意千里!至于“鲢巴郎”,则摇头摆尾,轻盈曳荡,在碧空翱翔,如漫游大海,这又非安详稳重的“蝴蝶”、“金鱼”可比的。诚然,放飞不只是风筝好就飞得好,还离不了风力佳、线绳韧的配合。周风筝的风筝轻巧,1公尺大的,系上左右拧过的“左右线”,乘2级东风便可腾空而起。

其他热门特产推荐

热门城市推荐

友情链接